你聽過肥胖,但是你聽過病態性肥胖嗎?
你聽過病態性肥胖,但是你聽過超級肥胖嗎?
你聽過超級肥胖,但是你聽過超級-超級肥胖嗎?
我們先來看看台灣根據身體質量指數(BMI)診斷肥胖的標準:凡是身高除以體重的平方大於27 kg/m2,就算是肥胖。
根據BMI的程度,肥胖又可以分為輕度(第一度)肥胖(BMI 27~30 kg/m2)、中度(第二度)肥胖(BMI 30~35 kg/m2)、與重度(第三度)肥胖(BMI>35 kg/m2)。
就算是重度肥胖,也有程度上的區別。
西方國家將BMI>40 kg/m2稱作病態性肥胖(因為根據WHO的診斷標準,BMI超過40 kg/m2以上才是重度肥胖,這點與台灣標準不同),BMI超過50 kg/m2稱作『超級』肥胖,BMI超過60 kg/m2以上則是稱為『超級-超級』肥胖。
以一個身高165公分的人為例,若體重超過163.4公斤,BMI即大於60 kg/m2,是謂『超級超級肥胖』。
這名稱聽起來好像很滑稽,是嗎?但其實『超級肥胖』與『超級超級肥胖』可是一點都不有趣!
自西元兩千年起,肥胖症的患者便急速增加。
BMI超過40 kg/m2者(國際定義為病態性肥胖)在十年內增加了近100%。
而BMI超過50 kg/m2的超級肥胖患者,更是在十年中增加了近120%之多!
超級肥胖的患者與病態性肥胖,或是更輕度的肥胖症患者相比,有更高的健康併發症,尤其是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關節發炎疼痛的問題。更不用說跟正常人相比了。
超級肥胖的孕婦更是危險。一般肥胖症的孕婦已經比沒有肥胖問題的孕婦高出三倍的死亡或接近死亡的併發症的風險。
而超級超級肥胖的孕婦,比起超級肥胖與病態性肥胖的孕婦,又有更高的母親與胎兒的健康風險。
所有肥胖帶來的健康的危害,都會指向一個最終的併發症—死亡。
據Lancet 2009年的大型研究,從BMI 25 kg/m2起,每增加5個單位的BMI,死亡風險便會提高30%。
(圖為男性受研究者的統計數值)
這些導致死亡的原因,以心血管疾病佔最多。
其他常見原因包括癌症與呼吸問題及其他因素。
體重重到某種程度之後,要靠意志力減肥,真的非常困難!
雖然常說減重不外乎少吃多動,可是你知道要一個150公斤的人多運動,對他來說有多困難與痛苦嗎?
(雖然運動本身帶來的減重效果有限,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根據大型英國研究(?)(是真的啦人家的文章在這裡),在BMI超過45 kg/m2以上的男性患者,想要只靠飲食控制、運動、生活習慣調整來減重,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二分之一的人可以成功回復正常體重。
已經有無數的研究證實,減重手術是最有效且能持續的減重治療,並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手術本身當然不會是完全零風險。恰恰好它的風險跟體重有直接相關!
簡單來說手術風險(包含手術後死亡)的發生機會:超級超級肥胖>超級肥胖>病態性肥胖>一般肥胖症患者。
雖然隨著手術與麻醉及手術後的照護的進步,也有不少文章證實超級超級肥胖患者也可以接受風險性較高的手術,不過如前所述,手術風險跟體重有直接關係;因此若術前可以儘量減輕一些體重,對於手術的安全多少還是有所幫助!
不過反過來說,越安全、越少副作用的治療,往往效果也較差。對於超級超級肥胖的患者,飲食控制或簡單的限制進食的治療(如:胃內水球置入)能夠減少的體重並不多。
(繞道類的手術很多種,在手術經驗多、且手術後照護良好的醫療團隊之下,其手術風險並不一定比縮胃手術高)
此男士來求診時體重約190公斤,BMI逼近70 kg/m2!正是不折不扣的『超級-超級肥胖』患者。換算他的理想體重應為60公斤,表示超重了130公斤之多!
而年僅23歲的他,也已經高血壓糖尿病纏身,雖然已經有使用藥物治療,但血壓血糖控制仍未理想。
最終他藉由接受縮胃手術(胃縮小、胃袖狀切除),將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胃部切除,以達到限制飲食與改善新陳代謝的目的,以求成功減重的效果。
手術後一年的他減下71公斤,減去超重體重的55%。
血壓血糖的問題也充分獲得改善,目前不再需要使用藥物,檢查數值也都在正常範圍之內。
唯超級超級肥胖的患者,因為其出發點較高,因此接受減重手術後BMI也很難低於35 kg/m2,還有待長期觀察手術的效果;除此之外謹慎的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仍然是能夠長期維持減重效果的金科玉律!